文/鹰击长空
一千多年前,唐代的柳宗元到永州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。从此,永州的山水在世人心中变得神奇与美丽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是秀美的,那绵延不断的山脉,洒满野花的草地,婉转欢歌的鸟儿,都在召唤着我们。晴朗的冬日,我邀上几位朋友一起参加凌鹰户外组织的“重走红军长征路,徒步穿越美江华”的活动,以一睹永州的江华风景之美和人文之奇。
江华是一座位于湖南边陲的瑶族古城。我们赶到江华时,这座城市已经披上星光。车还没停稳,远处隐隐约约就传来锣鼓声。一打听,才知那是瑶族人在过一年一度的盘王节。盘王节又叫“调盘王”“还盘王愿”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这一天,瑶族都举行“调盘节”活动,家家打粑粑、酿酒,齐集盘王庙,歌舞祭祀,相互祝贺,胜似过年。
兴奋立即驱散了疲惫,我们几个人一起来到鼓声震天的广场。广场上挤满了人,有的站在凳子上观看,人群围成一个大圈,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。圆圈中间,几十支龙灯队正在表演。瑶族同胞们头戴红蓝布头巾,身穿黑蓝镶白边的民族服装,腰系红绳,脚上绑着黄色裤腿,随着音乐的起伏,金黄色的长龙在空中盘旋。在震天的鼓声中,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,舞龙人精神更足,舞龙的姿势更加灵活,时而翻滚,时而飞舞,眼前一片光影。赶上“盘王节”是我们收到江华的第一份大礼。
第二天,徒步活动将从江华火车站广场出发。我们早早来到广场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瑶族代表性建筑——铜铸长鼓。铜铸长鼓长15米,重15.6吨,鼓身飞龙云绞,四座龙犬图腾由纯铜精制,它巍然矗立在广场中央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铸长鼓。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户外爱好者,在瑶族姑娘的带领下,在长鼓的前方列起了方阵。大家头戴“老军帽”,帽子中央别着一个五角星,身穿红色绒服,背上背着红色的包裹。广场上红旗猎猎,战鼓雷鸣。参赛者们精神十足,就像一支即将远征的队伍,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。
随着发号令的枪响,大部队出发了。大部队沿着涔天河的灌渠向东南方向奔走。天色尚早,青草上还挂着露珠。道路两边的稻田里,水稻已经收割完,肥肥的大白菜在田土里欣欣向荣的生长着。蜿蜒的大道在大山之间迤逦前行。路边上,瑶族同胞热情地拿出粑粑、花生、煮鸡蛋、桔子、矿泉水给我们吃,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。
大部队穿越村庄,穿过田野,穿过吊桥,继续前行。道路变得越来越窄,队伍拉得很长很长。大伙儿向左钻入一片灌木林中,地势由低向高延伸。林中有土基路,也有石板路。有时,石板上的青苔很滑,必须倚仗登山杖才能小心通过。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照在林间,密林深处时不时传来小鸟的鸣叫和野鸡的咯咯声,细微而清脆的声音让我们如同身在“鸟鸣山更幽”的意境。
在穿越马岭这座山时,我们遇上了CCTV的记者。记者顺便采访了我:“您为何要走红军长征走过的路?”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今天我们的幸福是当年无数红军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。重走长征路,弘扬革命精神,发扬革命传统,用脚步丈量祖国的青山绿水,是我此行的目的……”这是我发自肺腑的声音。这一路行走,不单我是如此虔诚,我的伙伴们也同样如此。
爬上山巅,扶栏远眺,远城近乡,尽在眼底。世界开阔如此,心境也是开阔无比。继续朝前走,远处的蓝色山脉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。我站在一块巨石上远眺山下的湖水,山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水中。不远处,一些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树木。当地人告诉我们,这种树是桉树,属于外来物种,吸水多,对土壤的损害大,他们砍伐后准备种植果树。
第一天近30公里的路程,对我们这样的徒步者而言,也是一次精神和体力的挑战。走得累了,我们就席地而坐。路上,唱歌的,讲故事的,大家互相激励,加油。前行的路上,谁也不能掉队。同行的一位名叫小欧的小姑娘,是一名小学教师。她年纪轻又长得秀气,戴着红军帽,穿着蓝格子衬衫,笑起来露出一个可爱的酒窝。此情此景触发她无限诗意,她即兴念起几句打油诗:“我喜欢晨雾弥漫,我喜欢迎着朝阳出发,我喜欢山间清爽的风,我喜欢斜阳晚照,还喜欢夜幕下那燕子飞翔的身影,更喜欢那簟纹如水的心思……”大家纷纷叫好。笑声驱散疲惫,传递温暖,路途似乎也没那么遥远了。
已而夕阳在山,我们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行走。红色的革命歌曲响起,红色的旗帜在阳光下飘扬,大家顿时热情高涨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罗衡辉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,他用快板伴奏,带领大家唱起来:“打竹板,响起来,为我们徒友鼓起来。说徒友,唱徒友,卫健徒友真正棒。500公里来江华,跟随红军的步伐……”
我们在欢笑声中前行,唱罢“打马归来”,又唱“五星红旗”……拾级而上,傍晚时分,大部队登上秦岩。
白雾在山谷中飘荡,水牛在溪水里嬉戏……永州的江华美得就像一个家。此刻,我只想说:江山华美,神奇瑶都,我们来了!大美中国,风雅千年,我们爱你!